Container Icon

探索香道的中国起源

这是沉茶羽舍在百家号的第十篇原创文章

诗人自炷古龙涎

但令有香不见烟


对于对日本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们,他们应该知道日本的“三雅道”:茶道、花道和香道。这三种文化形式实际上是从宋朝传播到日本的,其中,宋朝的插花艺术在日本发展成了花道;宋朝的泡茶方式在日本演变成了茶道,而宋朝的焚香习俗在日本则演变成了香道。

尽管古代日本并未产出香木,但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以品鉴香木为主的香道文化却在日本形成并得以发展。虽然烧香、闻香和品香的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但香道却逐渐融入了日本特有的文化和美学观念中,使其从单纯的娱乐和物质享受升华为一种精神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也作为一种礼仪和文化教育形式流传至今。因此,香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日本香文化的代名词。


正本清源,今天我们来探寻一下宋人与香料的日常。

如果我们追溯源头,会发现香道文化其实起源于宋朝。宋人将焚香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将其日常化和诗意化。在宋朝,士人将焚香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用香来寻求幽深的清境。那时,人们最常用的香就是水沉,也就是沉香。

当时,文人雅士热衷于编写品香指南,称为“香谱”。有两本宋人编制的香谱流传了下来,一本是洪芻的《洪氏香谱》,另一本是陈敬的《陈氏香谱》。在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香炉中燃烧的名香是24小时都不能间断的。由于喜欢内涵丰富的香型,所以宋人很少采取直接烧烤沉香片或檀香片的做法。无论焚香的作用如何,所用的香品也必须经过精心调制,当时称为“合香”。因此,出现在宋人生活中的都是复合型香料制品,现代香水业所说的主调、前调、尾调等概念,其实在八九百年前的中国人已经熟悉了。

宋代人对香有一种执着,皇宫会设立制香工坊,宋朝的达官贵人家中也有香药局。在南宋的《都城纪胜》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官府贵家设有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筵席排当,凡事整齐,都下街市亦有之……香药局,专掌药碟、香球、火箱、香饼、听候索唤、诸般奇香及醒酒汤药之类……故常谚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讦戾家。”

宋朝士大夫群体流行焚香,许多我们熟悉的宋朝名人,如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不仅喜欢烧香,而且是制香的高手。宋朝人习惯将沉香、檀香、龙涎香等香料捣成粉末,加入蜂蜜、果汁,调成一颗一颗如同今日药片的小香丸,风干备用。这种调制出来的香品,宋朝人称为“合香”。宋朝人焚香,习惯使用“合香”。合香是需要人工配制的,不同的香料按不同的比重配制出来,香味也是不一样的。制作合香的原则是:按“君臣佐使”的道理调配香药,主香配上佐香,使其发出来的香味更加宜人,更加丰富,且有层次感,每个时段会有不同的香味。

宋时的合香工艺中常用的方法在《陈氏香谱》有记载:“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盖”除了专业的调香配方,宋朝许多文人雅士还喜欢自己调香,并把它当做生活的一种乐趣。比如,爱国诗人陆游就是一位调香爱好者,他的《焚香赋》就有写到调香秘法:“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

宋朝有一种独特的“隔火式熏香”。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烧香》诗,诗中说:“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有香不见烟”便是宋朝式焚香的特点。隔火熏香,散发出来的香味才不致于太过浓烈。宋人焚香,追求的是淡雅清逸的芬芳气息,并不喜欢太浓烈的香味。

香味太浓烈,宋人则认为是俗气的表现。宋人焚香时,如果发觉香味浓烈,便知道是炭火太热,需要添加炭灰,控制火力。如果香味太淡呢,则意味着热量不够,可以将炭灰刮薄,提高温度。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火力来调节香味的浓淡便成了宋朝隔火熏香的另一个优点了。

两宋香事中的又一项,是制作用来佩带的香珠和香饼。比如“龙涎佩带”,时或称作“软香”。杨皇后《宫词》“近臣夸赐金书扇,御侍争传佩带香”,所咏即是此物。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出土“中兴复古”香饼一枚,背面模印蟠屈向上、身姿相对的两条龙,可知是出自宫禁的“内家香品”。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共六座,发掘者推测墓主人是官至副相的毗陵公薛极的亲属,那么此枚佩带为宫廷赏赐之物也就顺理成章,也因此而珍重随葬。此外,同是出自村前乡这一组墓葬的还有一枚直径六厘米的圆形香饼,香饼外缘包银,银边打作四季花卉,中有一个用作佩系的小环。它也属于佩带之类的“软香”:或作为香佩系于衣,或用作扇坠。

繁荣的香铺市场。宋代香道兴盛,消费量巨大,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许多商人纷纷涌入“卖香”的行列中,朝廷还成立了专门管理香料的部门,而且对香料行业的税收也是比较高的。汴梁城中售卖香药的店铺很多,与其他店铺交错林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其余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欲遍记。”香料是中医药物之一部分,当时药铺售卖的药物中自然也有香料,不仅如此,里面还有卖自世界各地香料,如木香、龙脑、沉香、檀香、丁香、丁香皮等。


清明上河图上画了一家“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从店铺招牌我们可以看出,这家店铺主要是卖沉香、檀香、乳香。“刘家香药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规模比较小的民营香药铺,而且他们一般都聚集在一处,形成了香铺街。这里香料的品类繁多,有计时的印香、焚香的香饼香丸、香囊用的佩香、软香、熏衣香、香珠。或许香街上的小香铺比不上“官家店”,但是它胜在数量多,以家族为根基,世代相承,久而久之竟形成了品牌概念,比如广州的吴家香业,主营龙涎香(合香香品)、心字香、琼香(海南沉香),老字号,质量保证。

宋代香药市场的市场已经成为了“香饽饽”,许多人都看好这个市场,开设了各种与香药相关的铺子,而且这个市场竞争很激烈。卖香这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大商人,还是小商贩,都可以从中获取稳定的收入。然而,由于香药市场的井喷,也使得一些质次价高的产品出现,破坏了市场的秩序,故有必要进行监管。

尽管香药在宋代市场颇为兴盛,但其实,比起日本的香道,中国的香文化似乎更为低调和内敛。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把品香当作一种艺术形式,而更多地把香烟看作是生活和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香烟即火烟未散之香。)尽管有许多宋人喜欢烧香,但中国的香烟文化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香道,作为一种引自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在日本得到了更深层的发展,无论是香道的工具,还是品香的技法,甚至连香炉的制作,日本人都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他们对于东方香道的理解和创新。在日本,人们更注重闻香的过程,将品香、评香、赏香、赠香、收藏香等充满仪式感的活动纳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的香文化虽然没有像日本香道那样的规模和系统,但是其实际的丰富程度和深度是无法忽视的。它的核心内涵,始终是中华的传统文化,自然淡雅、悠远飘逸、便宜实用,符合我们儒家文化的思想,点一炉香,天地、山川、呼吸,自然而然地融为了一体。宋代士人之焚香,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此中更没有日本“香道”式的仪式化的成分,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原是宋人咏木犀之句,却也正可移来为两宋香事品题。

要永远记住,香道是我们八百年前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而不是小日本的东西。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